战略家们都爱说,打仗打的就是后勤。那么今天就来看看华东解放战场上我军的支前工作吧。
看看我们是如何从分散落后的农村,转变成高度集中的,能够支持大规模现代化战争的过程。
部队是集中的,但是供应部队的人力和粮草是分散的。部队是机动的,但是后勤运输工具是落后的。
我们的支前小推车的速度是极慢的,而且每人只能挑两发炮弹。而且从后勤的角度,只有战斗供应和战役供应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战略供应。
而这些,都是在华东解放战争中培养和锻炼起来的经验与制度。
我们从1947年初开始,那时候是蒋介石从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山东的时候。
山东省支前委员会
1947年1月下旬,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组为华东野战军。陈毅为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前委书记。张云逸、粟裕同志为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谭震林同志为副政委。
陈粟大军就此形成。
根据前一时期的经验,在部队转移到山东以后,华东局立即成立了山东省支前委员会。
山东省支前委员会
主任:郭子化
副主任:刘瑞龙、冯平、朱则民
支委前方办事处
主任:刘瑞龙
刘瑞龙随华东野战军司令部行动。
民工方面,组织了常备民工和预备民工。粮食方面,作了三线部署。
部队有兵站,民工有民站。民兵在支前中发挥了更大作用,莱芜战役出动了40多个团。孟良崮战役使用40多万民兵,沂水坦埠一线由民兵警卫。
陈毅还写过一篇《如何爱护民工》的文章。
1
鲁南战役
从民伕到民工
1947年初,我军在山东临沂以西地区,发起鲁南战役。首歼马励武整编第26师及第一快速纵队于峄县以东。又在枣庄全歼整编第51师。
鲁南战役期间,山东几十万民工支前。但民工们对民伕这个旧社会因袭下来的称呼很不满意。
陈毅知道后,立即电示:民伕是剥削阶级、旧军队奴役人民的称呼,以后要改称民工。
从此,就没有人再称民伕了。
而民工一词则流传至今。
2
一面打仗、一面建设
鲁南大捷后,山东及华中野战军在临沂地区集中休整。
此时,华东主要战场转移到了山东境内,蒋介石认为华野连续作战能力不强,制定了鲁南会战计划。在陇海线和胶济线调来29个师的兵力,南北对进,逼我军在临沂决战。
此时,经过7个月的战争,在部分干部中滋长了骄傲情绪,部分部队中也出现了纪律松懈现象。
而且,华东解放区缩小了一半,山东人民负担更加加重了。
华东野战军前委在临沂附近召开了干部会议,陈毅在会上作了《一面打仗、一面建设》的报告:
· 必须建立整体观念,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指挥,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
· 提高全军的群众观点和纪律观念,积极参加农村土改,进一步加强军民团结;
· 实行以战养战,明确树立我们的兵员、武器、弹药取之于敌的思想,反对任意损坏缴获物资的倾向;
· 实行以战养战,以战教战,打一仗,进一步。
3
1947年2月,莱芜战役
1947年1月底,徐州以东陇海线之敌北犯,李仙洲集团自胶济线南犯,企图在沂蒙山区与我主力决战。
毛主席指示,敌人愈深入愈好,我们打的愈迟愈好,不求急效。必要时可放弃临沂。
华东野战军前委建议,甩开陇海之敌,置蒋军重兵于无用之地,我军迅速挥戈北上,求歼南下之李仙洲集团。
经毛主席同意,华东野战军除以两个纵队在临沂附近阻击南线之敌外,主力于1947年2月中旬,冒严寒兼程北上,日行百里,全速前进。
山东省支前委员会,一面电示鲁中区党委动员广大群众全力支援部队,一面急调已向临沂地区集中的支前队伍,掉头北上。
一路上,广大群众保证了我军在长途行军中的供应。地方武装、民兵协助侦察敌情,封锁消息,保证了野战军的隐蔽开进。
由于人民群众的支援和警戒,几十万人的大部队向北移动,敌人一点都不知道。蒋介石错误地判断我军将要西进,急令北线敌军迅速南下。等到北线敌人发觉时,我大军已到了他们面前。
1947年2月19日,华野主力部队合围李仙洲集团于莱芜地区,2月20日全线进攻,2月23日全歼该敌,共56000多人,活捉了李仙洲。
莱芜战役中,在前线服务的民工达60多万人。
鲁中区的党政军民更是全力以赴,迅速为我军几十万人组织了粮草供应,出动了40多个子弟兵团参战。
华野部队每到一地,老乡们纷纷送粮、做鞋,家家户户为战士们烙做各种各样的煎饼,都是山东老百姓喜欢吃的大裹煎饼、小米煎饼、玉米煎饼、小麦煎饼、高粱酸煎饼。
4
1947年3月,淄川大矿地会议
莱芜战役后,蒋介石已无力进行全面进攻,被迫对陕北、山东实行重点进攻。
我军主力北移山东,华中地区已经成了敌后,整个华东解放区缩小了一半。
解放战争的规模愈来愈大,山东人民的负担又加重了。
战争向我们提出了长期坚持的问题。
1947年3月中旬,遵照党中央指示,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前委在淄川大矿地召开干部会议,传达中央指示,总结莱芜战役的经验。
在此期间,还分别召开了政治工作、参谋工作、后勤工作会议。
会议研究了山东战场我军作战的需要和山东解放区人力、物力、财力长期供应的可能性,以及我军如何继续贯彻“一面打仗、一面建设”的方针。
当时我军战时口粮标准:每人每月45斤。以及,战时的民工需要:一兵三工。
按此计算,山东解放区支前的人力和物力仍然是比较充裕的。虽然解放区还存在困难,但只要做好工作,坚持长期斗争,粉碎敌人进攻是可能的。
代表华东局主持和领导后方动员、组织和调度解放区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前线工作的是饶漱石、张云逸、邓子恢、张鼎丞、曾山等。
山东解放区当时最重要的是加强战争动员和组织工作,在全党、全军、全解放区人民中确立自力更生,长期打算,以战养战,增产节约,全力支前的观点。
加速土改进程,发展生产,使土改、生产、支前紧密结合。
在广大农民获得土地和发展生产的基础上,科学地组织支前力量,就能够做到支前人力和物力不枯竭,源源不断地供应战争的需要。
根据会议结果,刘瑞龙及时地改变了前一时期单靠就地取给,就地供应的办法。改为在全解放区范围内统一计划,统一调度,把分散的人力、物力组织起来使用。
民工配备,为适应战争情况和任务多变的特点,实行常备民工、二线民工、三线临时民工相结合的完整体制。
野战军各部队按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随军民工,军队打到哪里,常备民工就跟到哪里;在地方上准备二线民工;战区则组织临时民工就近服务。
粮食补给,也按照战局的可能发展作了三线部署。
在支前力量使用上,实行合理负担和厉行节约的政策。有计划地动员民工,组织支前工合理负担,充分动员男女整半劳动力参加生产。给缺乏劳动力的军属、工属代耕代种,做到生产、支前两不误。
这对于部队在前线安心打仗,减少前线民工的后顾之忧关系很大。
陈毅、粟裕、谭震林和前委的其他领导同志都强调整顿和加强部队纪律。地方上发动拥军优属运动,部队同时开展了拥政爱民运动。号召全军爱护解放区的一草一木,爱惜人力物力,适当减轻人民负担,加强军民团结,坚决贯彻以战养战的方针。
5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
1947年5月中旬,蒋军以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张灵甫部为骨干,进犯鲁中山区,其中74师突出于左右友邻之前,直逼我坦埠前沿阵地。
华东野战军司令部驻在坦埠东北之西王庄。王庄山沟中桃花盛开如海,陈毅非常高兴地与张茜、陈士榘、刘瑞龙一起在桃花丛中照相。
陈毅把74师比作:喂肥了的猪自己送上门来。
孟良崮战役于1947年5月13日开始,到16日结束,一举全歼74师3万多人。
孟良崮战役期间,鲁中及其他各地的支前力量,共有:7万随军民工、15万二线民工、69万临时民工,组成了一支庞大的支前队伍。
民工们不顾敌机敌炮的袭击,日夜不停地抢运伤员,赶运粮食弹药,保证了战役的胜利。
在74师进犯时,我解放区实行了彻底的空室清野。敌军每到一处,找不到吃的,找不到人,一筹莫展,进退两难。当敌人被我军层层包围起来时,战区人民又迅速赶了回来,参加支前后勤工作。
6
1947年7月,七月分兵
1947年6月,华东野战军前委任命刘瑞龙为华东野战军第二副参谋长兼后勤司令。1947年8月,华东野战军主力组成外线兵团。
1947年9月,刘邓大军渡过黄河,跨越陇海路挺进大别山区。
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由陈毅、粟裕率领,挺进鲁西南,南下豫皖苏,配合刘邓大军作战。
为了解决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作战远离后方所产生的难以保证正常供应的困难,刘瑞龙动员和组织全军人人都做后勤保障工作。
每人携带1天至3天的口粮,携带一定基数的弹药。搜集战利品,一切缴获要归公。做到在一般情况下不缺口粮,不缺弹药。各级部队都组织工作队自己筹粮筹草。
按照毛主席的说法,这叫把战争后方放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依靠群众解决困难。
在部队遇到难以保证正常供应的情况时,华东局在陈毅、张云逸、邓子恢、曾山倡导下,曾经及时地采取紧急措施,度过了难关。
7
粟裕两件事
1947年8月,华野外线兵团南下豫皖苏边区,南下途中,粟裕有两件事给刘瑞龙印象很深。
第一件事
关于精简野战军直属单位,给夏光、王德、刘先胜、刘瑞龙的信:
“
野直太庞大,昨晚常备行军,即混乱不堪,如将来战略行军或战斗转移就更麻烦,甚至有危险。
兹特提出如下意见以供整理参考:
1、继续精简,充实战斗连队。但精简要能收效,必须精简干部,才能精简杂务人员,以充实连队。
2、各部门工作杂务人员,应首先定出其每人每日应服务多少时间来定数额,不能先定数额就去工作,否则人多事少,并应尽量提高其工作效率。
3、供给部无东西可供。除少数会计人员外,其余可分散到当地各分区埋伏,既可减少庞杂,又可使他们与地方联系,而进行一些购制补给品工作。
4、卫生部之医院,亦可分散设于各分区接收伤员,仅要其负责人及转运站随从行动即可。
5、政治部人员除分到各分区外,可抽出一批组织民运队,准备随各分遣队(拟派一、四纵出去任分遣)行动,以便进行群众工作。
6、以后直属队以及各纵队出发,应严密地定路线及分梯队出发。如一大队7时出发至8时走完,二大队8时出发至8时半走完,以人数多寡定时间长短,以免拥挤与疲劳。
以上各点供参考,如同意,请计划行之。
粟裕
17日上午
”
这是战神粟裕在战争中考虑问题周密细致、从严治军的一个范例。
感觉粟裕就差喊出数字化转型的概念了。
第二件事
1947年9月7日,粟裕关于沙土集战役给刘瑞龙的信。
沙土集战役是华野外线兵团转入战略进攻后的第一仗。经两天战斗,全歼蒋军57师,打开了南下的通路。
粟裕的信上说:
“
刘参谋长瑞龙同志:
我们正包围攻击57师于沙土集、双庙及其以北地区,但参战部队除六纵有迫炮弹外(十纵任钳制),其余均无炮弹,对作战影响甚大。而此战又关系我军今后之能否在鲁西南站脚的重大关键。因此,请尽一切努力,迅速将迫炮及山炮、六〇炮弹往前送,越快越好,越能往前送越好,望切实办到,万勿延误,至盼至盼。
并致
敬礼粟裕 9月7日晨
”
关键是,信后又附具体指示说:
“
迫炮弹不必全部发光。给一、三、四、八纵每门炮配40发至50发即可,多余的炮弹暂留河北。
手榴弹每人发4枚,余数亦存河北岸。各色子弹则可全部发完。炸药如到得多,则每纵可发5000斤,否则按已到数平均分发。
小炮弹每炮限30发,余数暂存。六〇炮弹可全部发出。
”
接指示后,刘瑞龙立即调用一切运输力量,如数将弹药运到前线,满足了沙土集战役的需要。
这件事,给了刘瑞龙很大教育,使他感到粟裕不仅从战略上部署战役,而且切实进行战役组织指导,随时了解战役的补给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有力措施。
多么牛逼啊!不愧是战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